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这句诗,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。这是一首描绘冬夜旅居情景的小诗,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,历来被广泛传诵。
全诗如下:
> 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。
> 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。
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,但画面感极强。诗人通过“日暮”、“苍山”、“天寒”、“白屋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寒冷而孤寂的冬夜图景。最后一句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,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,仿佛在风雪交加的夜晚,有人归来,狗叫声打破了寂静,给人以温暖与希望。
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,据传是刘长卿在一次旅途途中,因大雪封路,不得不借宿于芙蓉山的一户人家。夜深人静时,他听到门外的狗叫声,随即想到那位在风雪中归来的主人,于是有感而发,写下了这首诗。
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之所以广为流传,不仅因为其语言优美,更因为它所传达的情感——在寒冷与孤独之中,依然存在温情与归属感。这种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,也让这首诗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。
尽管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常被单独引用,但若结合全诗来看,它其实是整首诗情感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不仅表现了环境的恶劣,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牵挂。
因此,当我们再次读到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时,不只是在欣赏一句诗句,更是在感受一种生活的温度,一种诗意的栖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