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共戴天是什么意思】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有极深的仇恨,彼此之间无法和解,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,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不共戴天 | 指仇恨极深,不能共存于同一个天空下,比喻敌对关系到了极点,无法调和。 |
二、出处与来源
出处 | 内容 |
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 | “郑伯克段于鄢……君子曰:‘颍考叔,纯孝也,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’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其是之谓乎?……公入而赋:‘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。’姜出而赋:‘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。’遂如隧而相见,故号为‘隧’。”(注:此为后人引申使用) |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 虽未直接出现,但“不共戴天”在后世文献中多用于描述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激烈对立。 |
三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示例 |
形容极端仇恨 | 他与仇人之间不共戴天,誓要报仇雪恨。 |
表示敌对关系 | 两国因历史问题不共戴天,长期互不信任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、势同水火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相安无事、和平共处 |
五、文化意义与现实应用
“不共戴天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。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忠诚、复仇、家族荣誉等观念的重视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中,用来强调某种强烈的对立关系。
虽然现代社会中“不共戴天”的实际冲突较少,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下,如政治斗争、商业竞争或个人恩怨中,仍可能被用来形容双方的敌对状态。
六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比喻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 |
出处 | 多见于古籍及后世文献 |
用法 | 用于描述敌对关系或强烈仇恨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和平共处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与人际关系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不共戴天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。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与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