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垂足而立是什么意思】“垂足而立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垂下双脚站立”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站立时姿态懒散、不庄重或缺乏精神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人的举止不得体,尤其是指在正式场合中表现得不够严肃或不够尊重。
一、
“垂足而立”原意是指站立时双脚自然下垂,不挺直身体。这种姿态通常给人一种松懈、无精打采的印象。在古代文献中,这一词语常被用来描述人缺乏威仪或礼仪,尤其是在需要庄重态度的场合中。
现代使用中,“垂足而立”更多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,用来形容人在站立时姿势不端正,显得懒散或不重视场合。虽然它不是常用成语,但在文学作品或日常语言中仍有一定的表达效果。
二、表格说明
词语 | 垂足而立 |
拼音 | chuí zú ér lì |
释义 | 形容站立时姿态懒散、不庄重,双脚自然下垂,缺乏精神 |
出处 | 《左传》等古籍中偶有类似表达,但非固定成语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或描写人物姿态,带贬义色彩 |
近义词 | 东倒西歪、萎靡不振、懒散无神 |
反义词 | 端端正正、挺直腰板、站如松 |
适用场合 | 文学描写、日常批评、对人物姿态的描述 |
现代使用 | 不常见,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 |
三、结语
“垂足而立”虽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但其含义明确,适用于描述某些人站立时不端正、不庄重的姿态。在写作或口语中,若想表达对某人行为举止的不满,可以适当使用该词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