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恐惧时,汗水湿透了衣服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,源自东汉时期的一段故事,体现了当时官员在面对皇帝时的紧张与敬畏。
一、典故来源
据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记载,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符的学者,他以直言敢谏著称。有一次,朝廷召见他,让他陈述治国之策。王符在朝堂上侃侃而谈,言辞激烈,直指时弊,让在场的官员和皇帝都感到震惊。由于他说话过于直接,情绪激动,导致汗流浃背,衣衫尽湿。
皇帝虽然对他的忠诚表示赞赏,但也因此对他有所戒备。后来,王符因直言被贬,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二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汗流浃背 |
拼音 | hàn liú jiā bèi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释义 | 形容非常紧张、劳累或害怕,汗水湿透了背部的衣服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因紧张、辛苦或恐惧而大量出汗的情景 |
近义词 | 汗如雨下、大汗淋漓、汗珠滚滚 |
反义词 | 冷静自若、镇定自若 |
三、成语使用场景
“汗流浃背”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:
- 紧张时刻:比如考试、面试、演讲等场合中,因压力大而出汗。
- 体力劳动:如搬运重物、剧烈运动后,身体大量出汗。
- 恐惧或惊吓:遇到突发事件时,因心理紧张而全身冒汗。
四、文化意义
“汗流浃背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描写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君臣关系的重视。王符的故事说明了在权力面前,即便是有识之士,也难以避免紧张和压力。这种情绪反应,成为后世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。
五、总结
“汗流浃背”源于东汉时期王符的亲身经历,象征着人在高压环境下的真实反应。它不仅是描述生理现象的成语,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心理内涵。在现代生活中,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,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