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鸱目虎吻出处于哪里】“鸱目虎吻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相貌凶恶、面目狰狞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下面将对“鸱目虎吻”的出处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鸱目虎吻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王莽传》中,用来形容王莽的相貌特征。其中,“鸱”指猫头鹰,“虎吻”则是指老虎的嘴,两者结合,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面容凶狠、令人畏惧的样子。后来,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,形容人物外貌凶恶或性格残暴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鸱目虎吻”多用于描写反派角色或邪恶人物的形象,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。虽然该成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、影视等创作中仍有一定的表现力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鸱目虎吻 |
出处 | 《汉书·王莽传》 |
含义 | 形容人相貌凶恶、面目狰狞 |
词语解释 | “鸱”指猫头鹰,“虎吻”指老虎的嘴,合起来形容人面相凶狠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形容反派或邪恶人物 |
词性 | 褒义/贬义? 贬义(多用于负面人物描写) |
现代使用情况 | 使用较少,但仍有文学表达意义 |
相关成语 | 如“面目可憎”、“凶神恶煞”等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鸱目虎吻”虽非常见成语,但其文化内涵丰富,能够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,是古代文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词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