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疮痍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疮痍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创伤、伤痕或灾难后的状态。它不仅指身体上的伤口,也常用来比喻社会、国家或人民在经历重大打击后所留下的伤痕。下面将从词义、来源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
疮痍 | chuāng yí | 1. 本义:皮肤上的伤口或伤疤。 2. 引申义:比喻国家、民族或人民在战争、灾害等重大事件中遭受的伤害与创伤。 |
二、词语来源
“疮痍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多用于文学作品中,表达对战争或灾难后社会状况的描写。其来源可以追溯到:
- 《左传》: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,其中提到“国破家亡,民不聊生”,虽未直接使用“疮痍”,但已有类似意境。
- 《史记》:司马迁在描写战乱后的景象时,常用“疮痍满地”来形容百姓流离失所的状态。
- 唐宋诗词:如杜甫、白居易等诗人在作品中常用“疮痍”形容战乱后的凄凉景象,增强诗歌的感染力。
三、常见用法
“疮痍”常用于以下语境:
1. 文学描写:如“山河破碎,疮痍满地”。
2. 历史叙述:如“近代中国饱受战火摧残,疮痍未愈”。
3. 政治或社会评论:如“经济危机后,社会疮痍待复”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创伤、伤痕、创伤、创伤 |
反义词 | 完好、恢复、康复、平静 |
五、总结
“疮痍”一词源于古代文学与历史记载,最初指身体上的伤口,后来引申为国家、社会在重大灾难或战争后所留下的伤痕。它不仅具有形象化的语言美感,还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与情感内涵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疮痍”常用于表达对过去苦难的回顾或对现状的反思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疮痍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,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与情感表达的载体。理解它的含义与来源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的丰富性与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