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形销骨立的出处及近义词】“形销骨立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的身体极度消瘦,几乎只剩下骨头,形象地表现出一种虚弱、憔悴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,用来强调人物因病痛、饥饿、忧愁等原因导致的身体状态。
一、出处
“形销骨立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具体出处虽难以考证,但其形式和含义在古文中较为常见。例如:
- 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形销骨立,气力尽矣。”
- 《宋史·李纲传》:“形销骨立,犹能以忠义自持。”
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人在极端情况下身体的衰弱状态,体现出“形销骨立”的用法。
二、近义词
以下是一些与“形销骨立”意思相近的词语,可根据语境选择使用:
| 近义词 | 含义说明 |
| 骨瘦如柴 | 形容非常瘦,像干柴一样 |
| 瘦骨伶仃 | 形容非常瘦弱,孤单无依 |
| 面黄肌瘦 | 脸色发黄,肌肉消瘦,形容营养不良或疾病 |
| 精疲力竭 | 精神和体力都极度疲劳 |
| 气若游丝 | 呼吸微弱,生命垂危 |
| 弱不禁风 | 身体非常虚弱,连风都承受不住 |
三、总结
“形销骨立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写人因病、苦、忧等导致的极度消瘦状态。它不仅有明确的出处,也拥有丰富的近义词可供替换使用。在写作或口语中,合理运用这些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替代词语,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