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多谋善断出处于哪里】“多谋善断”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善于思考、决策果断的成语。它源自古代文献,常用来赞美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冷静分析、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。那么,“多谋善断”究竟出自何处?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出处与解释。
一、
“多谋善断”这一成语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,原文为:“多谋善断,有文武之才。”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不仅善于谋划,而且具备果断决策的能力,是领导者应具备的重要素质。
后来,在《三国志》等历史文献中也多次出现类似表达,如“智谋出众,临事不乱”,进一步丰富了“多谋善断”的内涵。
现代语境中,“多谋善断”常用于评价领导力、战略思维和执行力,尤其在企业管理、政治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。
二、出处与释义对照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节选 | 释义 |
多谋善断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多谋善断,有文武之才。” | 指人善于谋划,且能果断决策,具备文韬武略。 |
多谋善断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| “亮少有逸群之才,英霸之器,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与亮友善,谓为信然。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因屏人曰:‘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;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獗,至于今日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’亮答曰:‘……’” | 虽未直接使用“多谋善断”,但诸葛亮的智慧与决断力被广泛认为是该成语的典型体现。 |
多谋善断 | 《资治通鉴》 | “……其谋深而思远,临事不乱,故能成大事。” | 强调谋略深远、临危不乱的特质,与“多谋善断”精神一致。 |
三、总结
“多谋善断”虽然在古代文献中并未完全以现成成语形式出现,但其核心思想早在《后汉书》中已有体现,并在后世的历史典籍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。它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高度评价,也是对领导者综合素质的要求。
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“多谋善断”都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质,体现了智慧与果敢的结合,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多谋善断”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,可继续关注后续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