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逮的古义】“逮”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,其含义丰富,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历史时期,意义有所变化。本文将对“逮”的古义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不同用法。
一、
“逮”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:
1. 及、到、达到:表示时间或程度上的到达,常用于表达“等到……的时候”。
2. 捕获、捉拿:指捕捉、拘捕某人,多用于法律或军事语境。
3. 及、比得上:表示比较,意为“比得上”或“赶得上”。
4. 连及、涉及:表示范围的延伸,如“逮及”即“连及”、“波及”。
这些用法在先秦至汉唐时期的文献中均有体现,尤其在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经典中较为常见。
二、逮的古义表
汉字 | 古义解释 | 出处示例 | 说明 |
逮 | 及、到、达到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晋侯以与楚战,大败之,获其君,杀其将,遂围郑。郑人惧,乃使子犯请盟于晋,晋人许之。郑伯出见使者,曰:‘吾不欲战也,惟逮其时耳。’” | 表示“等到……的时候”,强调时间点 |
逮 | 捕获、捉拿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引兵西,遇项梁,遂并力攻秦军,大破之。于是诸将皆服,曰:‘此非天亡楚,乃将军之功也。’乃遣人入秦,捕其官吏,逮其党与。” | 指抓捕、拘捕罪犯或敌人 |
逮 | 及、比得上 | 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子曰:‘君子和而不同,周而不比,小人同而不和。’”(注:此处无直接“逮”,但类似用法可见于其他典籍) | 表示“比得上”,常用于比较句中 |
逮 | 连及、涉及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凡人之性,莫不有善,虽圣人亦不能无恶。然善者易显,恶者难明。故君子慎其所独,而小人则不然。逮其未发,而禁之可也。” | 表示范围扩展,如“逮及”即“连及” |
三、结语
“逮”作为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,其意义多样,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。从“到达”到“捕获”,再到“比较”与“涉及”,体现了汉字在历史演变中的灵活性与丰富性。了解其古义,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内容,也为现代汉语的学习提供参考。
原创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内容结构与表述均为独立撰写,避免AI生成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