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待价而沽成语是什么意思】“待价而沽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后人引申为“待价而沽”,意思是等待一个好价钱才出售东西,比喻等待有好的条件或机会才行动,或者指某些人自视甚高,等待合适的时机或高价才出手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等待合适的机会、条件或价格,具有一定的谨慎和观望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待价而沽 |
拼音 | dài jià ér gū |
出处 | 《论语·子罕》(后世引申) |
基本含义 | 等待好价钱才出售,比喻等待合适的时机或条件才行动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态度,带有一定主观性 |
近义词 | 静候良机、择木而栖、伺机而动 |
反义词 | 贪多务得、急于求成、见机行事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商业交易 | 他手里有一块地皮,打算待价而沽,等房价上涨再出手。 |
人才招聘 | 这位专家目前不急于找工作,想待价而沽,等待更好的机会。 |
个人发展 | 年轻人初入职场,有时会抱着待价而沽的心态,不愿轻易接受低薪工作。 |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
“待价而沽”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的描述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时机”和“价值”的重视。古人讲究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强调在合适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,而不是盲目行动。
同时,这一成语也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,有时用来批评那些过于挑剔、不愿妥协的人,认为他们可能错失良机。
四、结语
“待价而沽”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,既体现了人们对机会的期待,也反映出一种谨慎的态度。在现代社会中,它既可以是理性决策的体现,也可能成为犹豫不决的借口。因此,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,合理把握其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