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拱伏无违的形容意】“拱伏无违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极度的服从、顺从,甚至没有丝毫反抗或异议。这个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,尤其是古代小说,如《西游记》中对孙悟空的描述。它不仅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权力结构。
一、
“拱伏无违”原指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,后来引申为对权威、规则或某种力量的完全遵从,没有任何违抗之意。该词常见于古代文学,尤其在描写英雄人物时,用以突出其忠诚与顺从的一面。在现代语境中,也可用来形容某种制度、规则或潮流下个体的被动接受状态。
此词虽带有褒义色彩,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能隐含贬义,暗示缺乏独立思考或个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拱伏无违 |
含义 | 形容完全服从、毫无违抗 |
出处 | 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(如《西游记》)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对权威的顺从 |
褒贬 | 通常为褒义,但有时带贬义 |
适用对象 | 人物、制度、规则、潮流等 |
现代意义 | 可表示被动接受、缺乏自主性 |
相近词语 | 俯首听命、唯命是从、言听计从 |
反义词语 | 抗争、反抗、叛逆、不屈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拱伏无违”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心理状态。在封建社会中,这种态度往往被视为美德,是忠臣良将的标志。然而,在现代社会中,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,这种“无违”的态度可能被看作缺乏主见的表现。
因此,在使用这一词语时,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其褒贬含义。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,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语言。